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學術自由危矣!

2015-01-19  am730  陳雲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抨擊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出版的《香港民族論》,該書是《學苑》雜誌香港民族自決專號的文章彙編。特首在宣讀《施政報告》之際,全港關注之時,抨擊學生刊物,是失職,也是有失身份。

《施政報告》是香港大政所繫,總結香港過去的施政,描畫特首任期之內、即未來兩年的規劃,當然也可以跨過下一任,但主要是宣布當屆或當年的施政內容。而政府來年要做的事,看來與這本雜誌無關,除非政府打算要在來年扼殺香港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打擊本土意識、城邦自治論或民族自決論吧。

今次梁振英公然在《施政報告》抨擊一份大學學生會的刊物,在文明世界,這是無以形容的事。香港過去從沒出現這種事。即使是滿清政府的異族統治初期,也不會這樣做。雍正登位之時,文人曾靜和張熙採納呂留良的華夷之辨,聲討異族王朝,並宣揚雍正帝得位不正。兩人於雍正六年試圖遊說川陝總督岳鍾琪起兵反清,岳鍾琪假意聽從,套取曾靜口供,逮捕二人,押返燕京。雍正赦免曾靜,彙編曾靜及張熙的供詞及皇帝上諭,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刊行天下。可惜乾隆繼位,違背父訓,處死曾靜。

香港在英國殖民時期,也發生類似事例。在一九六七年暴動前後,港大學生會刊物有文章反英。在暴動時期,學生散播中共宣傳,鼓吹愛國、激烈反殖,殖民政府出師有名,本可大肆鎮壓。然而,時任香港總督戴麟趾的做法,不是叫警察去大學拘捕學生,也不是在當時的立法局發言抨擊,或叫華人政務司查禁刊物。戴麟趾的做法,是像一般學者或平民百姓,讀到學生會的刊物有批評政府的地方,判斷會威脅政治安全,就向學生會投了一篇稿。學生會當然有自己的編輯自主,但也照樣刊登,當作言論交鋒,如此而已。

言論的事情,用言論來解決。在過去殖民時代如此,在滿清政府初年也是如此。但想不到,香港在九七年之後,居然出現政府最高的官員,叫行政長官,出言指責學生刊物。行政長官本來源自戰場的軍官稱號,特首雖然不是坐在軍艦或藏在地堡之中,他在立法會發言的時候,卻像個軍閥。

他本應採用平等論學的原則。不同意雜誌言論,可以寫信給編輯請求刊登。如不刊登,可寫給其他刊物,甚至在特首辦的網頁撰文回應。這是言論自由、平等論學,是文明社會的原則。言論自由是各種自由之母,言論自由失守,香港可以休矣。(921)

標籤: , , ,

以強凌弱

2015-1-15  《香港瞭望》劉雲龍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即使普選全面開放,泛民也只能陪跑,因為大部分港人根本沒想過要選出反對中央的人做特首,所以特首人選只在建制派中選擇已經足夠。
很難想像這位社會學者對普選的看法會那麼膚淺。普選意義不僅在於能選什麼人,最重要是讓不同政見和利益的政黨或從政者,有機會輪替執政,以起監督、制衡當權者的作用。假普選之所以不能接受,就是因為篩選機制只容市民在建制派中選擇特首,泛民連陪跑都不能,更枉論監督和制衡當局。

香港最近政治劇變,令人更體會到制衡的重要。基本法原是規範香港和中央的小憲法,既限制了特區權力,也限制了中央權力,但近年北京一再強調「一國」高於「兩制」,基本法變成了北京恩賜香港權力的聖旨,北京愛給多少就多少,基本法只能單方面限制特區權力,北京完全「逍遙法外」。

受北京包庇的梁振英也同樣不受制衡。泛民奈何不了他、參與佔領的民眾也奈何不了他;梁的權力沒有因管治失敗而萎縮,反而因為有了「免死金牌」而不斷膨漲。

梁的施政報告開了「先河」,他針對港大學生會刊物,批判其言論和主張。梁利用這重要的官方文件來對付學生,不啻是當權者對無權者的言論壓制。從來沒有一位港督或特首如此撰寫施政報告,文明社會的領袖也不會做這等以強凌弱的事,但在共產黨和法西斯政權中,政府批判平民的惡行,倒是屢見不鮮。

梁振英「不用」下台,反而變本加厲,越發濫權,整個社會都奈何不了他。一個只有689票支持的特首尚且跋扈如斯,將來若由市民一人一票替「欽定」的特首蓋橡皮圖章,卻沒有反對力量足以制衡,那還得了?(637)

標籤: , , , ,

加入新氣候公約 不能再等

2014.12.16  聯合報╱謝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也許這個時候以下這個請求對於甫接受國民黨慘敗、辭去黨主席的馬總統而言,稍嫌沉重了一點。但是,作為我國外交的最高代表,在當初就任總統時所揭櫫加入兩個國際公約之一的氣候公約,已經到了關鍵時刻,馬總統應該告訴國人如何、以何形式加入這個公約。

攸關全球減碳未來的聯合國第廿屆利馬會議一如既往,在延長會議的時間後,達成初步共識,翻轉過去僅由富國承擔減碳責任的框架,朝向「全球動員」的新時代。

這個全球動員意味著一九六個國家將共同加入減碳的行列,不再有富國與窮國之分。但是,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味大家都要按照公約規定,「強制」的進行減碳,一如京都議定書要求特定的發達國家與經濟轉型國家那般,而是由各國根據其意願與能力所進行的承諾為之,也就是非強制性的減碳承諾。

利馬會議的成果大致可分兩方面。一個是所謂利馬行動呼籲;一個是二○一五新氣候協議要素草案。所有會員國要在明年三月底之前,以清楚、透明且可理解的方式提交其減量目標。為了掌握這些國家所提交的減量目標是否符合公平並足以展現企圖心,公約秘書處將公布這些國家所提交的承諾並準備一份綜合報告,提交明年年底舉行的巴黎會議討論。

這樣的結果當然不能保證人類得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致命衝擊,卻是國際氣候政治得以繼續延伸,並重新取得生命力的正向發展。

從利馬到巴黎,只剩下最後一哩路,各國應該不至於讓這個全球命運所繫的重要國際環境協議就此壽終正寢。這樣的發展,更讓人有加入新氣候公約的迫切感,尤其是台灣。

九十八年九月廿一日台灣正式對外宣布決定爭取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並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為優先推動目標。現在是檢驗此戰略思考是否有成的時刻。

氣候公約是歷來公認最多國家參與的國際環境協議,能否加入這個公約,不但是台灣能否履行其國際環境承諾的關鍵,也是兩岸關係能否正常延續的重要指標。但礙於國際政治的現實,台灣畢竟還是無法順利參與到這個本應無私的環境協議。

論者倡議台灣應可以「氣候主體」的資格加入氣候公約,其實就如同世界貿易組織一樣,不以會員國為限,而是可以貿易實體(關稅主體)的資格參與,同樣是合理的解決方案。所以,在利馬會議提出未來公約的原則要素草案後,我國應該積極確定參與新的氣候公約的模式,不能消極以待。

若果台灣不能以氣候主體身分參加,或連觀察員身分參與的可能性都被剝奪,那麼中國大陸任何友善台灣、友善地球的說法,就顯得諷刺與偽善。而台灣長期受困於國際情勢的窘迫,也一樣無法得到改善,就應思考另外的兩岸策略,否則長此以往,台灣將自陷於困厄。

新的氣候公約預期會是積極的志願減量與加重調適比例的混合型態,不論是從技術、資金或者人類共同的責任來說,台灣都不應該再缺席。馬總統內政上的跛腳會不會也延伸到外交?我們希望不會。(1,124)

標籤: , , ,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台灣新聞界何時 「跪下一條腿」?

2015-01-28 自由時報   呂一銘

「香港媒體已跪下一條腿,向北京臣服了」。這是香港記者在參與撰寫「國際記者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的「2014年中國新聞自由」報告中,寫下的血淚控訴!

香港去年就有四名新聞工作者被歹徒暴力襲擊,在「佔中」運動期間至少有39起記者受騷擾、受襲或被警方扣押等事件。尤其壹傳媒創辦人、被紐約時報譽為「香港最堅定的反共大亨」黎智英,不但旗下《蘋果日報》多次遭攻擊,廣告大幅減少,且黎智英住宅還遭投擲燃燒瓶。親中勢力暴力攻擊升溫,讓人想起去年初在街頭遭歹徒持刀砍傷、至今尚未康復的《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

「國際記者聯盟」直指,北京的干涉「粗糙且毫不掩飾」,甚至藉由香港官員,在雨傘運動期間直接對記者施壓;而官員和傳媒管理高層「不尋常頻繁」的聯繫,讓記者倍感壓力。香港「南華早報」前任總編輯范力行,去年底赴英國國會作證時即指出:「港媒因老闆在中國的經濟利益,致使新聞自由面對更大壓力。」他的說法與與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司徒文前後呼應。司徒文去年三月即指出台灣的新聞自由與中國、香港「同步惡化」,肇因於親中國的生意人收購媒體。司徒文若能預見今日執政黨副主席前往攀附,想必感觸更多!

佔中要角、香港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近日於台北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台灣報紙不要走上「自我審查」的老路,因為有台灣人向她說,有些報紙老闆與中共關係密切,若是這樣,「就和香港差不多了」!劉慧卿強調,若媒體與中共關係太好,最後報導就「那個不能、這個不行」;若自我審查的情況嚴重,將迫使公民更加依賴社群媒體。

中國近年加緊對台統戰,媒體是重點目標,復以馬政府這些年來提供中國影響台灣媒體的眾多便利管道,使台灣新聞的自由、多元、自主遭蠶食鯨吞。以香港為鑑,台灣公民團體、新聞專業組織,甚至在野黨,應嚴格促成、並監督政府以國家安全高度,提出相關防範及反制等措施,對由中資或其代理人直接、間接投資的媒體嚴正把關。至於媒體從業人員,不論平面、電子或網路,須強力守護專業倫理,增強「紅色」免疫力,發揮良幣驅劣幣作用,以強化台灣自由、人權、民主的核心價值。

台灣媒體如果不想像香港「跪下一條腿,向北京臣服」,需要全體新聞工作者的自覺,需要公民社會的支援,以及在野政黨不能妥協的監督。這是台灣言論自由與民主前途的關鍵自救活動,絕不能鬆懈!(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919)

標籤: , , , , ,

了解婉君,而非討好

2015年01月07日 04:10
中國時報  楊艾俐

「婉君」在2014年可謂出足鋒頭,先是太陽花,然後是九合一選舉,以摧枯拉朽之勢,設定議題,號召網軍,攻無不克,未來影響力想必更盛。
網軍發揮影響力,的確應該,尤其是代表年輕人督促政府,讓政府重視年輕族群的出路,促進社會正義公平,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國界已泯除,經濟活動隨時跨國界而產生,更是有賴政府預先規畫,台灣如何接受全球化衝擊,有什麼救濟的程序與法律。
但是今天輿論或執政者看到婉君,不是曲意奉承,就是聞君喪膽,更不能讓婉君不高興,就有點矯枉過正。
每 天敲敲打打、沸沸揚揚的網路時代特徵,就是碎片化、分眾化,每人都可在網上隨意發言,隨意抱怨,也可隨意按讚,是個超級流動的群體,你滿足了這群,可能得 罪了那群,你滿足了他這刻,下一刻你就不能滿足他,施政者不可能滿足全體網軍,何況除了網軍,還有80%的投票者不是網軍,他們難道就不必顧及了嗎?
年 輕人留戀社交媒體,彼此都可能下一分鐘就反目成仇,何況對待施政者呢?這次九合一選舉,讓年輕人結合起來,並不是這項工具而已,而是房價高漲,就業機會薄 弱,前途慘淡,再看到很多權貴子弟競選,往日台灣最可驕傲的階級流動已成空。網路只是增加他們動員的工具,沒有網路,這批年輕人找別的出口,可能更危險。
輿論界更是推波助瀾,近來凡是有大爭論發生時,媒體記者首先看PTT內容,做為民眾反應,電視台大加報導,平面媒體跟進,第2天也許星星之火的小事,就成為可以燎原的危機。
各界一味討好婉君,只怕左支右絀,到頭來裡外不是人,尤其政府不能以一些小確幸措施,如放假、放煙火,籠絡婉君,解決之道仍然是促進經濟發展,消除世代不均,尤其對高漲的房價、低就業率、發展新產業要有釜底抽薪的策略,不論是民進黨執政或國民黨執政。
而網軍真正想要什麼,也需要政府科學性、系統性調查,才能找出網軍的最大公約數。
又因為網路世代的年輕人都傾向碎片化思考,缺乏總體觀,也對國際情勢缺乏了解,輿論及學校更有責任引導年輕人思考和看問題有高度,如此規畫自己未來才能符合世界趨勢。新加坡找尋各方人才,第一條件就是要能直升機鳥瞰,就是要有站在高處俯瞰全局的能力。
如此,網軍才能提升人生格局及國家格局,走出憤怒的循環,了解社會問題的本質和參與解決之道,也是真正改變社會,而不是只做破壞者及顛覆者。(作者為資深媒體人)(922)

標籤: , , ,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除了婉君,柯文哲身邊可有魏徵?

2015-01-28 02:08:41 聯合報 社論

風風火火一個月,柯文哲一路令人拍案叫絕的素人旋風,終於在「滿月」這天露出粗鄙本質。戳破真相的不是別人,正是柯文哲自己。他大談監聽應該先斬後奏以求破案效率,反映其缺乏法治及人權素養;他收到外賓贈送的懷表,卻因迷信而宣稱要轉送別人,或拿去「破銅爛鐵」賣錢。這些言行,都讓台北市蒙羞。
在接受英國交通部長克拉瑪致贈懷表事件上,柯文哲至少犯了三個嚴重錯誤,一是無知,二是迷信,三是粗魯。第一,禮物是送給台北市府,代表雙邊機構的友誼,必須登記繳庫,柯文哲卻把它當成個人禮物;第二,民間對「送鐘」有同「送終」之忌諱,柯文哲身為首長原應藉機駁斥迷信,他卻主動對號入彀,還說要轉送別人;第三,這支懷表是英國議會的象徵,因克拉瑪具有上院議員身分才能取得,卻被柯文哲說成「破銅爛鐵」。如此失禮,不僅丟了首都顏面,也讓台灣傳為國際笑話。
在鬧出這麼大的風波後,令人錯愕的是,竟然是克拉瑪部長主動表示歉意,說明不知道送表會產生非正面的印象,「我們每天都學到新的知識」;反觀柯文哲,當天無一句抱歉,而是由市府發言人出面幫他緩頰,說市長「只是開玩笑」,後見輿論譁然,才彆彆扭扭道了歉。所幸此事發生在外賓身上,有國際禮儀作為座標,政治人物的「教養」與「見識」立見高下;倘若對方是本國或對岸的訪客,柯文哲恐怕會在「柯迷」的力挺下,被捧成某種「蔑洋」的本土英雄。
觀察一個月來的「柯文哲現象」,他確展現了不同於一般官僚主義的作風,即說即行,行動力深受矚目。但不可否認,他的魅力旋風,其實有不少成分來自他的莽撞及缺乏深思,卻因粗糙或未經琢磨被誤認為是率真與勇敢,且不斷受到誇大所致。他的勇於任事,當然應該給予肯定,鼓勵他發揮改革的力量;然而,他魯莽和輕率的一面,若不能聽取外界的建言而自我約束及節制,最後勢必變成一頭傲慢自大的政治怪獸,釀下市政災難。
最明顯的徵兆是,柯文哲經過一個月的市長洗禮,已經變成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每天有演不完的即興脫口秀,對別人的缺失斬釘截鐵,對自己的英明沾沾自喜,對部屬的表現極力苛求,對市政願景的描繪天馬行空,對政治的批評如快板說書。柯文哲毫無忌憚,因為有強大的「婉君」和柯迷的加持,他的缺點都可以被美化,他的失誤都可以被包容;他的魯莽被說成魄力,他的傲慢被視為聰明自信,他的無知被解讀為率真。
我們好奇的是,以柯文哲高高在上的領導姿態,在市府團隊中,除了一群被「柯政」叮得滿頭包的「部屬」,以及少數被他視為「心腹」的策士外,有沒有一兩位可以向他說些逆耳忠言的夥伴?柯文哲剛上任時,幕僚為他安排了一個「戳戳妹」跟在身邊,每當柯文哲發言失當就從旁戳他一下以為提醒。然而,首都市長失言的嚴重性,豈是一個廿來歲的女孩所能研判及節制?而柯文哲在媒體不斷的吹捧下,似已覺得自己已是金剛不壞之身,發言愈發隨興而口不擇言;這種「粗魯當有趣」、「白目當率真」的態度,真是上幾次「禮儀課」就能學會「教養」嗎?
作為市長,柯文哲因為沒有政治包袱,而可以放手施為;但是,他卻不能因為沒有政治及文化教養,而一手把市府變成了野蠻部落。例如,為了求破案效率,他覺得「監聽」可以不遵守法律分際,暴露了他缺乏「民主教養」的一面;這點,連民進黨的盟友也都覺得難以苟同。事實上,過去一個月,柯文哲的執政態度已幾近「行政至上」主義,i-Voting之類的公民參與只是點綴;包括他槓上多家財團,其實也並未站穩合約的法律及事實基礎,雖逞一時之快,未必能有勝算。主帥動輒孤軍衝鋒陷陣,問題可能就在他過度自信與武斷,導致幕僚無法提供他翔實資訊。
唐太宗因有魏徵之直言進諫,從而開創貞觀之治。如果柯文哲既不以古為鏡、也不以人為鏡,如果他看到的每一面鏡子裡都只有自己,他怎能不犯下失言又失禮的大錯?婉君、柯粉太多了,柯文哲現在缺的是個魏徵。

標籤:

富士康承認 將大規模裁員

富士康承認 將大規模裁員

2015-01-27 20:34:14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即時報導

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商富士康今(27)日向路透社透露,由於公司營收漲幅放緩,而大陸工資又每年提高,富士康將進行大規模裁員。
在製造高峰期間,富士康的員工數量曾一度高達130萬,成為全球最大的私人雇主之一。
富士康集團發言人胡國輝,並未透露具體的裁員時間表和裁員對象,但他指出,自2010年以來公司勞動力成本已經翻了一番多。當時,因為富士康出現一系列員工跳樓事件,公司也受到了媒體的強烈關注。
胡國輝說:「在過去的三年,富士康員工數量基本保持穩定。」當被問及是否將進行全面裁員時,他回答說:「是」。
2003年至2012年,富士康營收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漲幅,而2013年卻跌至1.3%,雖然去年有所反彈,但也僅有6.5%。
富士康營收高速增長的這10年,正值全球PC、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迅速發展,也得益於主要客戶蘋果公司的大量訂單,但如今,所代工的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每況愈下,因此公司營收漲幅也隨之放緩。
此外,消費電子產品價格下滑的趨勢仍將繼續,IDC數據顯示,今年全球智慧手機銷量漲幅將只有約13%,而去年為26%。
胡國輝說:「雖然技術在提升,但價格卻在下滑,我們已經接受這一現實,消費者也是如此。」
他並表示,從長期角度來看,自動化是確保勞動力成本在可控範圍內的關鍵,目前富士康正在大力推廣機器人,試圖取代人工。但胡國輝同時指出,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之前所說的部署100萬機器人,只是一個籠統的目標,而不是確切的數字。
外媒指富士康將裁員 鴻海否認
【經濟日報記者謝艾莉╱27日電】對於外電指稱中國大陸工廠有裁員計劃,鴻海科技集團晚間發出聲明澄清,媒體報導指出本公司正在裁員之消息是完全不正確且毫無根據。我們會繼續在全球各地招聘員工,來維持我們的營運與業務,並將繼續保持全球超過百萬名的員工數量。
鴻海表示,如同我們以往一再強調的,鴻海在製造生產相關業務中,不斷投資精進自動化技術,利用機器人應用和其他創新的製造技術,使我們的員工能更專注於高附加價值科技領域。
鴻海指出,雖然隨著我們不斷在營運中,擴大機器自動化的應用,我們員工招聘的幅度,預計在未來幾年減少,但鴻海目前沒有計劃於現在或未來,縮減我們的員工數量。

標籤: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從「柯P現象」談台灣「民主」

從「柯P現象」談台灣「民主」

2015-01-20 09:55:53
這不是一篇批評或讚揚柯P的文章,而是試圖藉著「柯P現象」,重啓台灣思想界曾經一度擁有、但隨後幾乎失傳的一門技巧:自然語言分析。這門技巧,對新世代來說,非常的陌生,但是它是現代文明的基礎,並且也是當年黨外用來牽制專制政權的一件思想利器;不幸的是,今天的台灣社會,尤其是青年一代,幾乎喪盡了這項人類文明賴以進步的能力。說來話長,容我慢慢道來。

自然語言,就是你我天天說的、寫的語言,包括你和朋友之間的聊天,email、臉書上的用語,電視上聽到的名嘴評論、報紙雜誌上的文章。社會間的大部份事情,都是通過自然語言的溝通、辨析,才能達到所謂的「看法」、「觀念」、「是非」。

自然語言是鬆散的,帶著感情和情緒的,它固然可以用來把事情「講清楚」,但是它也可以用來混淆思想。因此,語言能力強的人,在社會中是佔著便宜的;在講道理時,正道的人可以撥繭抽絲,娓娓道來,但在強辯時,落入邪道人可以把別人弄得迷迷糊糊、左右不分。

這就是自然語言的威力,但這也正是它的危險性所在。一個社會,倘若多數人都觀念明確、思路清晰,那麼不論如何多元化,都會產生共同前進的平台;但若一個社會內的多數人都觀念混淆、理路不清,那麼「多元化」就是一個災難。

「民主」是什麼?

也許年輕讀者看到這裏就已經看不下去了(還不算那些根本還沒看到這裏就跳開的人 XD, 那麼我先拋一個重量級的深水炸彈:從「柯P現象」中,人們使用的自然語言來分析台灣的「民主」。

由於他的人格特性和率真的語言,柯P贏得了許多人的心(否則85萬票哪裡來的?)。選前的一句「讓人民當家作主」,使人深深相信他是「民主」的,i-Voting的嘗試就是明證(i-Voting 的理論及精神,請見《與中國無關-就台灣論台灣》一書第四章「零售民主,投票就像去Seven-11」)。

然而,柯P是神秘的;執政後的行為模式專斷,拆路拆橋和許多其他事都是「一槌定音」。支持他的人對「柯氏一言堂」大聲叫好,理由是他在「為人民作主」。

這是不是很奇怪?同一批人,選前為柯P的「人民當家作主」所感動,選後又被他的「為人民作主」的強勢而感動。「民主」這個觀念,在今天的台灣究竟是「人民當家作主」,還是「為人民作主」?這是兩個相互抵觸的概念,例如,一個堅稱「讓孩子自主」但行為上卻是「為孩子作主」的爸爸,能被稱作一個「民主爸爸」嗎?

這種矛盾,幾乎在台灣的所有大事件中都可看到。例如,衝進立法院是不折不扣的「人民當家作主」的行為(我認為很棒),但是支撐這行為的潛在情緒卻是「政府(或馬政府)沒有在為人民作主」,背後的潛台詞似乎是「如果政府有在為人民作主,我也不至於衝進立法院要求人民當家作主」。再如正在惡化的禽流感事件,公眾批判政府失職、沒有在第一時間強力管制,然而當養殖戶隨地丟棄雞鴨鵝死屍時,卻不見公眾及媒體全力批判「自己的死雞自己丟」的「當家作主」行為。那麼,倘若禽流感最終變為不可收拾,該歸咎的究竟是政府「沒有強力作為、沒有為人民作主」,還是養戶「當家作主、拖延遲報、棄屍便宜行事」?

台灣人,你的「民主」觀念清晰嗎?這裏,就用得上自然語言分析的功夫了。

日本漢譯沒害到日本,卻害了台灣

「民主」一詞,來自日本對「democracy」一詞的漢譯。清末民初在中國,本來「democracy」被音譯為「德謨克拉西」,就像「coffee」被音譯為「咖啡」。如果當年「coffee」被翻譯為「黑苦水」,那麼今天台北街頭看到的招牌就是「星巴客黑苦水」。如果當年保留了「德謨克拉西」,甚至採用胡適提倡的的口語「德先生」,台灣的「民主」不會這麼亂,中國也不可能發明出「中國特色民主」這樣的掛羊頭賣狗肉招牌,更不可能說出「台灣的民主亂象,證明了西方民主不可行」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證。

「民主」,在漢語的語意下,可以理解為「人民當家作主」,或是「為人民作主」,隨你高興。但這兩種理解方式,本質上是矛盾的;如果是「人民當家作主」,就不可能是「為人民作主」,反之亦然。一下理解為前者,一下理解為後者,就會產生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所舉例的「圓形的方形」-這玩意究竟是圓的還是方的?

不怪日本人,人家對漢字的理解方式,和你不同。例如,「手紙」在日本漢字下的意義是「書信」,但在中國的意義是「衛生紙」,因而有個笑話,日本人寄了一封手紙給某中國人,中方聽到後說,日本人真以為中國這麼窮,還特地寄衛生紙給我?

「民主」在日本沒有歧意,麥克阿瑟將軍已經把全套的西方民主制度強制實施於日本。台灣比較不幸,在「民主」的歧意之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一下被要求「人民當家作主」,一下又被要求「為人民作主」;人民在A情況下要求前者,又在B情況下要求後者,舉的大旗都是「民主」,因此「德謨克拉西」在台灣全亂了套。但似乎還嫌這樣不夠亂,在三權的角色已然不清之下,還弄個考試權、監察權來預防「不為人民作主」的政府。奠定五權憲法的孫中山先生是偉人,他確實想讓人民作主,但處在當時的時勢之下,卻又不得不經常的為人民作主。他知道這是個矛盾,因而設計了軍政、訓政、憲政三部曲;軍政、訓政時期是「為人民作主」,憲政時期是「人民當家作主」。這套將近100年前為中國大陸設計的過渡性大衣,後來意外的被死死得套在小小台灣身上,當然不是孫中山的初衷。台灣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一人一票和政黨輪替,但在將近百歲的五權憲法的(矛盾)概念的框限下,從政府、政黨到人民,始終搞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民主」。

不怪日本人,不怪孫中山,那怪誰?

不能怪日本人,也不能怪孫中山,那麼怪誰呢?早年的「抗蔣英雄」,台大哲學系的殷海光教授,可是個羅素的信徒,語言分析的專家。他對於蔣氏政權在政治語言上的偷梁換柱,一一加以解析,他和「同夥」雷震先生等人所共創的「自由中國」雜誌,為日後的黨外時代,打下了觀念思辨、邏輯理路的基礎。這些先輩對「民主」的理解,一向都是不折不扣的「讓人民當家作主」,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意義。然而國民黨是個家長式政黨,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玩弄「民主」的歧異。但同時也得抱歉的說,在台灣開放黨禁實施「民主」之後,民進黨逐步的脫離了前輩們對「民主」的思辨成果,而和國民黨玩起了同樣的遊戲:比誰更能「為人民作主」,同樣的也一直玩到今天。多少骯髒,都以「為人民作主」作理由,在台灣進行著。

包公、媽祖,不是「民主」

另一方面,台灣選民也一直未能擺脫「老百姓」的習性,認為被選出的政府就是應該「為人民作主」,而尚未真正進化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公民」。選前聽到「人民當家作主」就激動不已,選後一轉身就期盼政府是個「為人民作主」的包公或媽祖。

台灣人,你是想做當家作主的「公民」,還是想做被包公、媽祖領導的「百姓」?如果你想做「公民」,那麼為什麼15年來你都只會抱怨總統或政府不是你期待中的包公媽祖?你為什麼只懂得衝進立法院來辱罵「偽包公」,而對立法院、地方議會內的種種齷齪,只做選擇性的指責?媒體們,為什麼今天你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明天又批評政府「不為人民作主」?教授們。。。企業家們。。。政客們,為什麼您們對「民主」沒有中心思想而做牆頭草兩邊倒?「小民」不懂,您們也不懂嗎?

「柯氏急症室」應該擴充為「柯氏綜合醫院」

為「民主」一詞作了以上分析之後,鏡頭轉回柯P 。我不認為在「民主」這件事上他是個兩面人,但是我覺得他有的中心思想是急救外科醫生的思想:廢話少說,決斷第一,30秒。我非常佩服外科醫生,尤其是戰地醫生;傷兵一個接著一個的被抬進來,這個立刻動手術,這個先止血準備動手術,那個傷太重,打一劑嗎啡讓他生死由天。都是生命,但是設備不夠、人手不夠、藥物不夠,除了果斷,還是果斷,不能讓傷兵作主,只能為傷兵作主。

台灣的體制中處處都是傷,對重傷部位果斷的「為人民作主」是對的。但是隨著時間,在處理完重傷患者後,「柯氏急症室」應該擴充為「柯氏綜合醫院」,有急症室,但也有內科調理,也有生理復健,甚至有養生食療科。喔,對了,還應該有婦產科和兒科,讓青年軍得以不斷的誕生和均衡成長,而不是生下來第一眼看到外科醫生就以為好醫生只有這一種。

手術的目的是為了重生,「為人民作主」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當家作主」。選民,也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拒絕作「百姓」,堅決作「公民」。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認清楚「民主」在台灣的歧意,拋棄「為人民作主」那一部分,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也就是公民自治作主。或許有人會反對說,公民自治作主的後果就是死雞死鴨亂扔、清境農場亂墾、全台違建四佈。但是,那是司法及執法的問題;人民當家作主的前提是法治,一群不願意接受法律後果的人民,的確沒有當家作主的資格。

過去15年(甚至23年),台灣人都在企盼出現一位人世間不存在的包公媽祖。如果台灣人到了2016還在企盼一位「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英明領袖」,那麼我可以很果斷的告訴你,倘若運氣好的話,你得到的將是一位「為人民作主」的專斷孤獨的領袖,但倘若運氣不好的話,你將得到一位面面俱到但萬事不成的偽君子。而這兩種人,最終引來的將是世界的「為人民作主」的冠軍 中國共產黨。

「民主」是何意?語言分析的能力還是很重要的。

范疇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最新出版《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襲來!!三十年後的三種台灣》,簡介請點此。相關著作另有《與中國無關》、《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標籤:

BBC:新常态是告别繁荣

点评中国:中国新常态的实质是告别繁荣

  • 2015年 1月 26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focus_on_china/2015/01/150126_cr_chinaeconomy
最近,“新常态”成了中国官方的常用新词,意指经济增长率下滑将成为一种经常状态。以往,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引来国际投行界的追捧,以为中国代表着世界的光明未来;现在,中国政府视经济下滑为新常态,那就意味着,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中国经济不但将告别繁荣,而且不再“一枝独秀”。但是,这个新常态究竟会是何等光景,从中国的官媒上只能雾里看花。其实,出现这个新常态并非偶然,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的增长暗藏着一系列隐患,眼下不过是隐患显山露水罢了。

中国经济由盛转衰的奥秘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无非靠国内消费、出口和投资这“三驾马车”。由于中国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始终不能随经济增长而正常上升,因此,过去十几年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出奇的低,2013年仅占36%,比改革前的1977年还低16个百分点,目前在国际上名列倒数最后几名。若没有出口或投资的增长,仅靠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只能达到目前的三分之一而已。幸好中国加入了WTO,因此有十几年依靠出口快速上升而维持了经济高增长。但出口过多又导致外汇储备过大、国内货币投放过多,因而产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泡沫带动房价迅速上升,于是地方政府十年前就走上了依靠推动房地产发展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道路。房地产的过度发展超出民众的实际需要、房价高企越过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之后,就必然出现房产过剩和房地产泡沫。半年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指出:全社会资金总量的七成左右被拖累在房地产这个链条上,如今楼市开始明显地下行了;中国不得不告别以往持续若干年的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这个模式被迫转型,不得不转。

中国之所以告别经济繁荣,是因为国内消费、出口和投资这“三匹拉车的马”先后趴窝,于是就进入了经济下滑这种新常态。事实上,增长率下滑不过是表象;出现新常态的问题根源在于,房地产业泡沫化,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坏账暴增,银行系统岌岌可危,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国家发改委的徐策和王元不久前指出,1997到2013年中国投资的36%是无效投资,其中2009到2013年无效投资达42万亿。按照他们提供的无效投资数额,我计算的结果是,2009到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扣除设备购置数额)为127万亿,无效投资约占三分之一。投资的来源无非是银行贷款或发行理财产品,无效投资就是坏账,短短5年里银行新增坏账40多万亿,仅此一项便占2014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一半。这种情形若发生在政府不盲目干预经济、银行均为私营的自由经济国家,金融危机早就爆发了。中国税务杂志原社长张木生是个敢言之人,他在习近平上台前曾公开指责党的高层抱着定时炸弹击鼓传花,他最近又发言称,“不要用简单的新常态来掩盖我们所面临的巨大问题,现在有断崖式崩塌的危险”。

就业艰难从此成为新常态
因通货膨胀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继前两年珠江三角洲大批港台企业关闭,最近长江三角洲的繁荣地区也出现了外企倒闭潮。自去年12月以来,仅诺基亚的东莞和北京工厂、苏州联建科技、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以及苏州的闳晖科技几家倒闭,即裁员近3万人。据报导,今年春节前后还可能爆发更密集、更大规模的倒闭潮。除了农民工就业艰难外,大学生的求职也日益困难。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到去年6月末,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仅14.3%找到了工作。

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常年是4%,几乎成了个常数,因此毫无可信之处。但温家宝曾在2010年3月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说了大实话:“中国失业人口有2亿。”今年1月22日,原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在2015冬季达沃斯论坛表示,由于工资上涨,中国将再减少1.24亿人的制造业岗位。目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4亿,一旦失业人口达到3亿,真实失业率相当于32%。如果这样的失业率成为新常态,社会自然难以稳定。复旦大学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介绍,目前社会上最广泛的负面社会情绪是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而社会底层群体的反映最强烈。

中国政府的两难选择
中国政府目前面临的长考是,要挽救银行、避免金融风险,还是要继续维持经济泡沫,从而尽量增加就业机会,两者不可兼顾。目前当局虽然强调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根本目的是避免倒账造成银行破产,但又顾虑到失业率高居不下会埋下定时炸弹,因此不得不首鼠两端,既松银根,又控债务。但是,把房地产泡沫进一步吹大,可能增大金融风险,促使金融危机爆发;银行系统一旦动摇,就会出现资本外逃,那对中国经济同样也是致命的。
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虽能部分缓解民众对贪官的恨意,但却无法消解他们因失业而产生的社会不满。在高失业率成为新常态的环境下,虽然政治高压和思想控制、网络管制会暂时遏制社会不满的爆发,但不可能维系长治久安。中国持续20多年的高增长未曾缓解社会不公造成的广泛社会不满,今后长期的高失业率很可能孕育更强的民间敌意情绪,而中产阶层的“出逃”意识也将因此而进一步强化。

標籤: , , , ,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熱門話題-要武統還是和統?

熱門話題-要武統還是和統?

20150116 04:09中國時報
趙興鵬/自由作家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馬英九的老師熊玠,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陸需要轉變對台思路,不能盲目讓利,切不能讓民進黨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反大陸,得到更多好處」,又說:「大陸應問台灣:你們到底要武統還是和統?」。
熊玠還真是一語道破兩岸關係,對台不能盲目讓利的癥結所在。筆者認為尤其不能對一面勤跑大陸、爭取讓利,一面回頭說中國大陸讓利是搞統戰的民進黨執政縣市首長,因為如此讓利的結果,往往被民進黨一句「共產黨統戰」,即化掉所有大陸在兩岸善意的互動中投入的心血。
想要化解民進黨的台獨思維,一廂情願單獨讓利並不夠。牽涉統一與獨立,根本是兩個不同方向,不會有交集,更不會因讓他發財而有所動搖。要民進黨放棄台獨,無異是要民進黨自我了斷,故其一定採取一面要你讓利,一面又破壞你讓利的善意,抵消讓利給台灣人民帶來友誼的意志是不會動搖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南部縣市,民進黨要散播「反中會贏取更多讓利」說法。
俗話說得好:要驢子走,得有棍子揍。意思驢子前面不只掛胡蘿蔔,也掛棍子伺候。如果只胡蘿蔔,驢子吃飽了,血液流回胃裡,就想休息,不聽話、不幹活,因此只讓利,沒棒子還是不行,「到底要武統還是和統?」是蘿蔔加棒子的攤牌,警告台獨不得一味只占便宜;一面賺了大筆的錢,一面用賺來的錢,搞分裂中華民族的勾當。

武統還是和統?民進黨究竟是要讓利?還是要台獨?要讓利,就和統,棄台獨!反之,要台獨,就武統,無須棄台獨!只能選一樣。如果大陸接受熊玠的思維,以此問民進黨,那民進黨是接受武統還是和統?熊玠所說不盲目讓利,中國大陸應會參考,民進黨應見好就收。

標籤: , ,

金融開放的機會與挑戰
2015-01-15 02:07:01 經濟日報 社論
在新的一年,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提出多項發展策略,主要包括:股市揚升計畫、強化亞洲盃發展路線、發展亞太理財中心等,昨天還進一步啟動數位化金融環境(Bank3.0)計畫,開放申辦信用卡、小額信貸的12項業務,不必親臨櫃檯,在線上即可辦理。在目前政治氛圍下,金管會仍勇於任事,積極作為,值得肯定。當然在業務開放的同時,若能考量風險控管與資本充足性,則更能彰顯金融管理的本質。
金管會曾主委相當在意股市的表現,尤其注意成交量的多寡,經常表達對股市未來走向的看法。在過去一年多來,金管會開放股市平盤以下放空、當日沖銷範圍擴大等活絡市場的措施,也在立委爭論證所稅時表達支持廢除大戶條款(全年賣出股票達10億元以上之金額,增加課徵千分之一的稅額)的看法。今年,金管會預計放寬股市每日漲跌幅限制,從7%擴增至10%,並搭配修改融資融券相關辦法。同時,也檢討降低股市的交易成本與相關稅制。基本上,我們支持股市揚升計畫的方向。放寬股市漲跌幅限制主要的功能是當股市有重大訊息、題材時,股價可以較快速反應,增加股市的效率性。依國際股市的發展經驗,放寬漲跌幅限制是大勢所趨,唯在實施過程需強化投資人的教育宣導,特別是經常從事融資融券、當日沖銷的投資人,因為隨著股市每日波動增加,勢必讓其投資結果的變動加大。同時,證券商辦理融資融券的風險管理,也要做必要的調整。
其次,金管會致力於提倡金融業進軍亞洲,亦即俗稱的打亞洲盃。綜觀台灣銀行業在亞洲的整體布局,已經從起步階段出發,而證券、保險業算是剛開始。金融業走出台灣,逐漸往亞洲發展是有其必要性,畢竟未來亞洲的經濟重要性,日益增強。
最近三年來,我國銀行業的獲利來自於國際業務分行(OBU)、國外分支機構的比重皆在三成以上,但是來自國外分支機構的獲利僅占全體獲利的9%左右。況且,OBU與國外分支機構的獲利,經常是使用台灣相對便宜的資金參與聯貸,對國外市場的開拓仍處於開始階段。
近來,有關金融業打亞洲盃的成果,主要是因金管會放寬保險業可轉投資海外銀行業,以及大幅降低此類轉投資的保險業資本計提,亦即降低保險業轉投資銀行的風險評估。我們必須提醒金管會,放寬金控轄下保險業資金投資國外銀行業,前提是該保險業要有足夠資本與良好風險管理,因此建議應考量保險業如有實際增資之必要,必須落實,而不能僅僅透過房地產價值的重估。再者,最近國內保險業參股菲律賓、印尼銀行業,由於當地法規限制,持股僅在20%40%,而且這兩家銀行規模並不大,因此該保險業對這兩家銀行的參與經營或監督,應該是風險管理的重點。
另外,為了發展台灣金融業的理財業務,金管會宣布未來會允許大陸投資人到證券商的國際證券部門(OSU)買賣台灣股票,引發「中國大媽炒台股」的說法。這項增加台股動能的政策是正確的,但對於此項業務的效果有多大,可能還要評估。幾年前,金管會就開放大陸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買台股,但實際成效並不大。另外,去年12月大陸與香港開放「滬港通」,之後大陸人買香港股票並不活絡,而且遠遠不如香港投資人買大陸股票。基於上述經驗,大陸居民買台灣股票的意願需再觀察。

除了鬆綁法規,讓業者大展身手外,事後監理及風險控管,尤其重要,因此任何開放新業務,都需有細部規劃。例如開放大陸居民買台股,還有相關款券劃撥與防止違約交割的措施需要設計;同時,若允許他們進行融資融券,則證券商的徵信與風險管理亦有強化必要,這些都有賴金管會更周全的設計規劃。

標籤: , ,

學者:服貿是入國際經貿敲門磚

發稿時間:2014/01/23 13:54 最新更新:2014/01/23 13:54

(中央社記者翟思嘉台北23日電)多位學者今天表示,服貿協議是台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的敲門磚,若台灣在兩年內在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沒有進展,會陷入嚴重邊緣化危機。

台灣競爭力論壇在立院請願室舉行「從國家戰略觀點看兩岸服貿協議」研討會,學者在會中作以上表示。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說,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立法院遲遲未能審議過關,近則影響兩岸接下來貨品貿易、爭端解決等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協議,遠則影響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

他說,代工模式已經走到瓶頸,發展服務業變得相當重要,「台灣一定要走出去」,中國大陸市場是發展的好機會,服貿協議會是台灣跟世界連結的敲門磚。

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董事長朱雲鵬說,台灣在世界自由經貿的風潮下絕不能被邊緣化,台灣對外簽署經貿協定代表工作機會、代表生存機會,所有讓台灣免於邊緣化的努力都應該要做,希望立院在3月公聽會辦完後立刻審議服貿協議。

政大外交系教授朱新民認為,從國家宏觀的整體利益去思考,談判一定有給有得,兩岸ECFA已算是衝擊相對較小,門檻也低的經貿協議,若認為這種程度的衝擊無法應對,遑論加入TPPRCEP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指出,2015年會有5大經貿整合成形,包括RCEPTPP、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中韓FTA、美國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

他說,目前台灣兩大出口市場大陸與東南亞,有一半以上產品都要被課關稅,其中多數為高額的5%關稅。相較韓國的FTA覆蓋率已經達到38%,台灣只有10%,若台灣無法跟上國際經貿整合,2016年台灣就要面臨經濟邊緣化的危機。

張五岳表示,兩岸服貿協議開放項目與程度並不算非常大,「短期經濟效益與衝擊不大,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兩岸服貿協議代表台灣加入國際經濟體系的能力,若兩岸連服貿協議都無法順利完成,台灣要與大陸以外的國家、地區商談FTA,不會太容易。1030123

標籤: ,

從文化角度解釋陳水扁現象

從文化角度解釋陳水扁現象
2015/01/12 11:37
 經過綠營六年多的努力,馬英九終於挺不住壓力而釋放陳水扁。司法行政部一再强調,釋放陳水扁是基於人道考量、陳水扁合乎保外就醫規定、馬英九沒有任何指示。司法行政部的解釋完全是謊話連篇,參加鑑定醫生由綠營指定,目前在獄中情況比陳水扁嚴重者成千上萬,以馬英九事必躬親的獨裁性格,法務部沒有馬英九的指令,絕對不敢擅自做主。馬既無膽面對壓力,又不願背負屈服惡勢力的罪名,這是馬的一貫作風,也是馬失敗的主要原因。
 許多人從法理的角度評論這個問題,但是我想文化的角度來解析釋放陳水扁的群體現象。從文化的角度來對台灣的族群分類,我認為可以分三類:第一類是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他們現實、享受人生、活在電腦手機構成的虛擬世界,坦白說我不太瞭解他們,但我肯定他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人;第二類是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他們大多數繼承了中國讀書人的士大夫傳統,關心政治、重視倫理、也恪守傳統道德規範,他們是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我也是其中之一;第三種是十九世紀的農民,民進黨的支持者多屬此類。這類農民其族群性格如排外、好鬥、只顧利害、不講是非、畏威而不知懷德等等,都跟十九世紀義和團時代的中國農民相差無幾。至於民進黨的領導階層,整天昧著良心造謡、抹黑、挑弄族群仇恨,他們是徹頭徹尾的犯罪集團。
    以貪污案為例,藍綠都有。但是藍綠的支持者,對於他們的政治領袖犯案後的態度截然不同,藍營政治領袖如因貪污案而被起訴,其朋友、同事、支持者立刻與其劃清界線,為什麼?恥與為伍也!其政治生命也立刻結束。當事人在案發後通常也羞於見人,刑滿出獄以後或遠走他鄉、或從此十分低調,足不出戶,從此杳無音信,好像在人間蒸發了一樣,藍營之貪污犯莫不如此幾乎無一例外。
    我們反觀綠營領袖之涉貪污案,其群眾必有如下反應:
一、立刻有人跳出來喊寃,說司法不公、政治迫害。
二、如三審定讞,同黨、好友、支持者必然敲鑼打鼓,像英雄似地被恭送入獄。
三、出獄後也敲鑼打鼓地擺隊相迎,像打了勝仗似的衣錦還鄉。出獄後其政治生命可能並未結束,東山再起者大有人在。
    對領袖貪污反應差距如此之大,我們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現象。貪污是犯罪,是丟臉的事,我崇拜、支持的對象竟是個貪污犯。正常人應該有受騙的感覺,應該會生氣,應該會恥與為伍。但是民進黨的群眾不一樣,跟正常人不一樣。他們不理性地相信他們的支持者是被冤枉的、是無辜的。或者認為貪污是小事,國民黨不是也有人貪污?
    我們看陳水扁被釋以後,整個民進黨歡欣鼓舞的樣子,好像過新年似的。群眾無知,他們相信陳水扁是無辜的,情有可原,但是蔡英文以下的政治領袖,也自欺欺人的集團撒謊,這是民進黨的集體墮落。在日本、韓國都有政治人物涉貪後自殺的案例,那是知恥近乎勇的表現。而民進黨的作為是集體不知羞恥?這是台灣一個可怕的文化現象。
    無論國法、人情我們都可以寬恕一個犯罪的人,但是我們絶對不能寛恕一個犯罪,而不認錯不懺悔的人,我們屈服於民粹勢力,釋放一個從不認錯的罪犯。我們是姑息養奸,我們是縱容犯罪。陳水扁尚有案子沒有審結,陳致中同意認罪協商的部份尚未兌現;陳致中又是共同正犯的身分,不但逍遙法外,而且在陳水扁出獄後,公然在鏡頭面前惡言批評司法,他似乎忘了他是待罪之身。台灣司法似乎也忘了他是共同正犯,忘了他認罪協商並未兌現,陳家父子真把台灣法律看扁了。
    中國是文明古國,是禮義之邦,遠在兩千多年前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即張國乃復興;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抗戰時期,蔣介石根據中國民族性的缺點,提出新生活運動,把舊道德給予新的詮釋,把恥解釋成「恥是徹徹底底地覺悟」。無論根據中國古代或現代,甚至根據西方的標準。陳水扁家族及民進黨領袖全都不知羞恥為何物。

    政治人物不知恥,支持者不辨是非,在過去只有菲律賓、中東等落後地區才看到的現象,如今在台灣不斷上演,這難道不是台灣之恥?台灣有民進黨這個騙子集團,又有不少十九世紀的農民,假如我們再不拆穿他們的假面具,譴責他們的言行,那是台灣政府及文化人失職。政府在提升台灣人品德的問題上,惑於本土化、去中國化的謬論非但無所作為,而且火上加油成為幚凶。我們不指望馬政府撥亂反正,但是我們不能不挺身而出,這是不容逃避的歷史責任,否則國破家亡之後,我們都是歷史罪人。

標籤: , ,

名家 蔡逸儒專欄-小確幸和大不幸

名家 蔡逸儒專欄-小確幸和大不幸

20150119 04:10中國時報
蔡逸儒
首先,若問中國大陸問題多是不多,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國防到外交,從黨務到政務,從農業到戶口,由生育到教育,每個問題都不小,習、李的工作一點都不讓人羨慕,再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成了個大問題。十多年前,章家敦(Gordon Chang)寫了一本書名叫《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但中共政權如今非但沒有崩潰,這個超重量級的大塊頭還越見茁壯,如果說1978年以後大陸的成功不是因為思想解放、實事求是及改革開放,其誰能信?
其次,再問台灣好是不好,政治民主、經濟發展,看來也沒什麼不好。許多人確實以台灣的成就自傲傲人,認為台灣成功的經驗確實有其值得稱道之處,但在驕傲之餘,現在卻有不少有識之士擔心,台灣的好日子是否已經過完了?分裂的台灣失去了二十多年的光景,政治正由民主走向民粹,經濟現已排名四小龍之末,成了別國的反面教材,而眼前還看不到解決困境的辦法。難怪有人要說,喪失了願景與視野的台灣,小確幸之後恐怕接著要來的是大不幸。
從過去到現在,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時,除了大家都能理解的敵意之外,還有一些說不清的優越感。過去,大家主張,中共應該經濟學台灣,政治學台北,堅持要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現在,兩岸已然強弱易勢,彼長我消,台灣上下不但缺乏躍馬中原的雄心壯志,也喪失了自己的實質優勢,只想依靠外力以求偏安自保,強調兩岸的差距不是物理而在心理,兩岸的問題在於價值的不同。大家不妨捫心自問,這樣被動、消極的心態與作法能夠解決問題嗎?
二十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發展確實有其值得肯定之處,朝野的努力都應給予適度的肯定,但這些年來,也曾經有不少人質疑,民主否已經異化成為民粹,台灣是否已經由一個新的不公取代了過去舊的不義?在台灣的法律面前是否真的人人平等?不論然否,為何某些政黨或個人只准自己有觀點,不准別人有看法,愛生惡死,對不同政見人士盡情羞辱誣陷,自己去中國大陸是了解敵情,別人去就是親中賣台,言論自由居然還有顏色之別,法律可因人而異,大家豈能視而不見?
關於民主,國內知名學者的研究指出,在原則上,大家都認為民主是相對較好的一種政府組織形式,但在實務上,維持可持續性的經濟成長似乎又是不同國家絕大多數受訪民眾的首選,而舉凡良善治理,定期選舉,依法行政,政策透明,對人民負責都應該是民主的重要表徵。換句話說,西方的自由主義式民主並非唯一的標準,民主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沒有任何人或國家,不管是台灣或美國,可以用自己莫名的優越感,將自己的制度或價值強加於人。對或不對?
至於法治,台灣的發展走在大陸的前面,比如說共產黨過去常說,司法、警察、軍隊是國家機器,所以自然可以是國家鎮壓異己的工具,台灣當然已經不接受這種觀點,但年來台灣某些特別案子的發展卻也難免讓人質疑,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是否真經得起檢驗?此時,不少人心中恐怕免不了要浮現《動物農莊》(Animal Farm)書中的經典名言,「人人生而平等,但就是有些人比你、我還平等一些」。難怪學者要挖苦說,若中共是真小人,台灣則是偽君子。有沒有道理?
坦白的說,如果台灣今天不能轉而採取主動,善用所剩無多的優勢,還是一副自以為是,仍然以為高人一等,東施笑顰的唯西方是從,滿懷不健康的悲情意識,甚至由自卑轉為自大,凡事都採雙重、多重標準,不能理性、務實面對當前這種時不我予的窘境,依然自我感覺良好,用一些虛假的議題或政治操弄來面對雖不確定,但顯然局勢不利的未來,只想依靠外力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小確幸到底能夠維持多久,未來會不會帶來更大的不幸,各界豈不覺得更應深思?

展望未來,中國大陸將永遠會是影響台灣發展的重要因素,與其對抗,不如思考如何相互欣賞,彼此合作,相互競爭,追求雙贏才是正途,而台灣朝野各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實為當務之急,否則只會自誤誤人罷了,可不慎哉。(作者為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所教授)

標籤: , , ,

看清兩岸底線 再踩修憲油門

看清兩岸底線 再踩修憲油門

20150119 04:10中國時報
石佳音
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勢必繼續推動他提的修憲。姑且不論朱所主張的「雙首長制」是否合理,僅為跨越高不可攀的修憲門檻,他就必須聯合聲勢看漲的綠營進行包裹修憲。
對於過去一年來獨派勢力的大幅成長,去年香港《中國評論》11月號刊出由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署名的〈論習近平的統一觀〉,已提出明確警告。由於北京並未宣揚此文,島內亦僅有中央社將該文最友善的部分做摘要報導,於是台灣無人回應,對九合一選情亦毫無影響。直到12月底,《中評網》將此文全文上網,我們才看到其全貌:原來,向來是大陸對台系統中鴿派代表的章所長,這次卻發出了專屬於老鷹的長嘯。該文至少有以下六點值得注意:一、指出民進黨推動的去中國化是公民運動的成因,確認太陽花學運等運動與台獨有緊密的共生、合作關係(分別扮演激進與「中間」角色)。
二、認識到台灣的「本土化與民主化」本質上是台獨運動,而且台獨將「從推翻『中華民國』變為繼承『中華民國』這份政治遺產」,借殼上市。
三、降低民共交流,指出「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們與台灣交流似乎處處要看看民進黨臉色,要看看台灣青年情緒,這是很不正常的」;該文甚至明言:「任何人對沒有任何改悔的民進黨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是無知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背叛」。
四、明白提出「反對『台獨』不惜犧牲已有成果」,直接警告:民進黨在2016年上台,將「是兩岸一場巨大災難,也是台灣的一場空前災難」;還引李光耀語「去中國化,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文中更出現久已不見的「難道非要逼得我們以武力收復嗎?」
五、譴責馬英九「偏執自我」,明確提出支持國民黨的前提條件是堅持「九二共識」、「和平發展」,並肯定「一個國家兩個區域」現狀,似意在警告「修憲」不可觸及憲法增修條文前言。
六、明確告訴美國:「反『台獨』與鼓勵兩岸穩定是中美應該堅守的底線,應該共同管控」,同時警告美方不可「支持『台獨』,來實現東海、南海、台海『三海聯動』,來遏制中國」。

章文若非經過習近平審定,不可能發表。如章文開宗明義所言,這是習「治國理念和兩岸關係的政策底線」,將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變得清晰可辨。朱主席猛踩油門,而馬總統則既不掌方向盤,也不踩煞車,民進黨則是藉著幫踩油門來奪取方向盤。台灣這輛憲政破車,能安全闖過北京高掛的紅燈嗎?(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標籤: , , ,

民進黨必須正視兩岸和平框架崩解的警告

民進黨必須正視兩岸和平框架崩解的警告
2015-01-19 01:54:48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扁政府時代的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指出,民進黨一旦執政卻不調整兩岸政策,由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執政十年建立的兩岸和平框架,將面臨崩解危機。
一年多來,童振源持續呼籲民進黨正視兩岸政策轉型的課題。他曾主張民進黨另議《中華民國決議文》,且曾連署「凍結台獨黨綱」的提案。唯均言辭委婉,語多保留。但此次他說得直白,直接發出民進黨必須面對「兩岸和平框架崩解」的警告。
童振源主張凍結台獨黨綱,這是從正面主張民進黨應當做的事;其實,柯建銘也曾主張凍結台獨黨綱。但童的這類正面主張未獲回應,他此次卻是從民進黨若不調整兩岸政策的負面效應提出警告。他說,民進黨必須正視兩岸和平框架將面臨崩解危機。
曾任扁政府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說,如果民進黨選舉選得好,「連中國都會朝民進黨的方向來調整」;此意是指,民進黨不必調整,北京會「朝民進黨的方向」來調整。但童振源卻指出,民進黨必須調整,否則北京也會「調整」,卻不是「朝民進黨的方向」來調整,而是將使「兩岸和平框架崩解」。
對於民進黨一旦重返執政後的兩岸關係,蔡英文與童振源的不同說法,代表了兩種不同想像。蔡認為,北京會吞下去,然後「朝民進黨的方向調整」;童則認為,民進黨若不調整兩岸政策,其效應將是「兩岸和平框架崩解」。我們認為,蔡英文應正視童振源的警告,不要蓋頭鰻不知生死門,為台灣帶來莫測的災禍。
蔡英文必須拿出其所謂「中國會朝民進黨的方向調整」的根據所在。若民進黨的「方向」是「否定九二共識/維持台獨黨綱」,難道屆時北京也會「朝民進黨的方向調整」?萬一北京不肯如蔡英文說「朝民進黨的方向調整」,則有無可能就導致如童振源所說的「兩岸和平框架崩解」?
已有太多的跡象顯示北京可能如何面對民進黨的一旦再執政與不調整,僅舉一例。兩岸問題觀察者,對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共同體(拉共體)」首屆部長級會議均予高度關注。這次會議,中華民國在此區域的十二個邦交國均派部長級官員參加,其中巴拿馬並主張將此會升高為元首級高峰會。已有大陸學者警告,若民進黨再執政而不調整兩岸政策,兩岸的「外交休兵」將失憑據;則屆時若在中南美洲再現兩岸「烽火外交」的境況,當非不可想像。到時候萬一發生急遽的骨牌效應,這對台灣社會的心理衝擊與實質影響,皆可能對若重返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發生「政權崩解」的嚴重效應。至於因此若使ECFA體系發生動搖,兩岸航班減量、台灣鳳梨酥滯銷,在在皆將是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無可承受之重。
民進黨即使贏得二一六大選再度執政,北京亦絕無可能如蔡英文所說「朝民進黨的方向調整」,而極可能如童振源所警告的「民進黨不調整,將面臨兩岸和平框架的崩解」,其結果甚至將導致民進黨再執政之政府的「政權崩解」。因此,民進黨應當在可能重返執政之前,務實地完成兩岸政策轉型的工程,操持主動地位,不能授人以柄,亦即不要留給北京任何導致「兩岸和平框架崩解」的藉口。
九合一選舉顯示,台灣的政治競合其實存有超越藍綠的可能性。民進黨應將二一六大選營造成一場超越藍綠的工程,將之做為兩岸政策轉型的平台;更必須避免一旦再執政,卻造成「兩岸和平框架崩解」的惡果。跡象顯示,陳水扁一邊一國勢力可能看漲、太陽花公民組合的威脅可能形成、柯文哲持續否定九二共識,及妖西等新獨派要求分食政治大餅的姿態可能升高,這些皆是民進黨轉型的掣肘因素。但民進黨內仍有如柯建銘凍獨、謝長廷憲法共識及郭正亮關注大局等轉型派,而社會上也有童振源這輩傾向民進黨的轉型鼓吹者,此皆民進黨可以運用的槓桿。民進黨勿使少數的激進獨派形成「尾巴搖狗」的局面,而應善用黨內及社會上期待民進黨轉型的民意去擺脫獨派扯後腿。

民進黨若再執政卻不在兩岸政策轉型,勢將導致「兩岸和平框架崩解」,亦將同時造成「民進黨再執政的政權崩解」。如何勿使這個警告不幸而言中,才是民進黨的「最後一哩路」。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