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媚俗化与妖魔化圣诞节都过了

媚俗化与妖魔化圣诞节都过了
2014-12-26 09:39:27来源:新京报  

  许多人既过西方情人节,也把“七夕”当作中国情人节过。对他们来讲,西方节日或传统节日,都只是个可供娱乐的日子,真没想那么多。
  刚过去的圣诞节,再度成为一场文化争论的对象。据悉,国内一些高校发生抵制过圣诞节的活动:西北大学在平安夜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宣传片;温州市教育部门发文要求不得在中小学校园内举行圣诞主题活动。
  这些针对圣诞节的抵制活动,大多打出了弘扬传统的口,似乎一传统就可能沦丧了,更多是一种自我误导对许多人来讲诞节并不等于抛弃传统节日。例如,多年人既西方情人,也把“七夕”作中的情人节过,毫无违和感。们来讲无论西方日或传统节日,都只是一可供娱乐的日子,真想那么多。
  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立,多少也折射出一种隘的文化心理。从历看,圣诞节进入中并非始自近年。但至今止,也没发现这个日有取代传统节日的趋势。而些年海外起一股中“春多海外城市的街道、商店在春间张灯结彩,恭新年。
  也表明,在一全球多元化代,不同文化之的交流对话已不可避免。事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就是放和包容。如在唐朝期,世界上各种宗教文化都能在中国拥有立足之地,而那个时代反倒呈放自信的气。又如,国内许多地方至今都会举祝佛日的民,佛日是典型的外文化物,也深植于片土地。就此而道身着汉服就是在弘扬传统吗,恐怕未必。
  何问题在于抵制诞节在于如何表与行。作一种文化选择诞节属人的自由。就此而,若认为诞节可能影或校秩序,可行疏管理,但把组织看宣片,甚至封住教室是不恰制行。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发文禁止搞圣,也已超越行政力的界,是对学校事的不
  弘扬传统文化,不必与抵制圣诞节;确立传统文化主体性地位,也未必能抵制活中得到实现。媚俗化圣诞节是商的一普遍象,妖魔化圣诞节则待外文化的度有。不能不二者都过头了。如果人更多了解这个西方日,回其本文化涵,或现这的狂欢场景,也不会发这场文不对题争论与抵制活
  魏英杰(媒体人)

……………………………………………………
圣诞节在中国
英國金融时报  20141226日 墙外仙

大约是在我不再相信世上真的存在红鼻子驯鹿鲁道夫(Rudolf)的时候,圣诞节(Christmas)在西方失去了它的灵魂。自那以来的几十年里,它已成为在意这些事的人的焦虑来源。但在中国,圣诞节从一开始就不涉及多少灵魂方面的内容。正因如此,它才变得如此有趣。

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属或礼物转送无关。它堂而皇之且无愧坦然地只关乎金钱和欢乐。中国内地人庆祝圣诞节(他们真的庆祝,尽管它并非公共假日)的方式是购物、外出就餐,可能会唱唱卡拉OK,然后继续购物,丝毫不牵扯西方圣诞节期间(或中国春节期间)往往会涉及的自责、压力或家庭摩擦。

中国确有基督徒,但中国庆祝圣诞节的人要比信基督教的人多很多。这种脱节在全球都存在。但在中国,不附带基督教精神裨益的圣诞节更多的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而非伪宗教节日。

例如,去年圣诞节当天,仅在中国南方一座城市的一个区,就有250对新人在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在西方,很少有人选择在圣诞节当天结婚,以免宾客因要出席婚礼仪式不得不错过圣诞鹅而发牢骚(反正中国的宾客不出席登记处婚礼仪式)。在中国,丘比特(Cupid)和圣诞老人(Santa)似乎已合为一体,给耶稣的生日带来浪漫的情调。去年圣诞节期间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婚介活动中,主办方鼓励踌躇满志的相亲者告诉圣诞老人他们最喜欢哪一位参与者,这样圣诞老人就可以帮助他们牵线搭桥。考虑到这种活动的低成功率,可能当时还不如向圣诞老人讨要一部iPhone

如果中国的圣诞节与基督、弥撒或处女母亲(最后一类事物在所谓的“一胎化”政策下即使不违法,也是特别不受欢迎的)无关,那么中国人为何还要庆祝这个节日呢?

珠宝零售帝国周大福(Chow Tai Fook)的继承人郑志刚(Adrian Cheng)说,过去五年出现了送圣诞礼物的大热潮。他表示:“中国人喜欢节日场合。如果你给他们一个欢庆某个节日的理由,他们就会去庆祝这个节日,即使不明白其背后的意义。”周大福在内地市场销售饰品已有几十年了。

中国的社会学家表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太辛苦有关;中国劳动者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他们会抓住一切理由放松自己。

对他们来说,幸运的是老一辈人从不过这个节,所以不必去看望他们。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或许会在约会时拿出一套引人注目的驯鹿角戴上,但他们会让餐馆和购物中心来负责其余的装饰工作。很少有人劳神在家里布置圣诞树(这肯定让他们省了不少心),而且没人自己做蔓越莓酱。

瑞雅礼仪(Institute Sarita)的何佩嵘(Sara Jane Ho)说,“在西方,我们在家里制作火鸡,但我在北京吃节日大餐时,火鸡是由凯宾斯基(Kempinski)制作的,而树根蛋糕来自丽兹(The Ritz)”瑞雅礼仪是向暴发户传授礼仪的专业机构。

“中国没有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何佩嵘在提及另一项“传统”时说道。这项“传统”在我相信世上存在鲁道夫时可并不存在。“但在中国,整个12月都是黑色的”,其间零售商会彼此展开竞争,争取在圣诞节前后多赚人民币。

圣诞节、万圣节(Halloween)、情人节(Valentine’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中国置身于文化超级市场,决定全部引进。但要注意:官方喉舌《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旗下刊物、《环球时报》(Global Times)英文版称,节日贸易不再是单向的。该报称,由阿里巴巴(Alibaba)推广到海外的、销售规模达90亿美元的购物节日“光棍节”(由于发生在1111日,在中国也被称为“双11”),可能是中国首个可出口的现代节日。

该报得意地称:“中国人创造的节日‘双11’现已可以比肩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或情人节,甚至可能盖过了它们。”该报还称,这个节日“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已开始渗透到国外”,而且有可能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首个标志”。

我觉得,这是一种填补精神空虚的方式,即用淘宝(Taobao)包裹来把它塞满。这很可能与用圣诞树来填满它一样管用。

……………………………………
平安夜我们过的是什么?
柴逸扉 段晶晶 寇玉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1225日第 04 版)

打开微信,朋友们“圣诞快乐”的祝福信息此起彼伏;走出家门,路边、商场里各种圣诞元素的装饰随处可见,耳畔“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祝您圣诞快乐)、“Silent Night”(平安夜)的歌声不绝于耳。没错,这就是1224日,圣诞节前的中国城市。这种节日的气氛近年来更是越发强烈。平安夜,中国人怎么过?为什么而过?笔者带着问题开始了采访。

  随处可见的圣诞元素
  下午15时起,北京提前迎来“晚高峰”,忙碌的除了主要交通干道,更多的则是繁华商业区、酒吧街、餐饮娱乐集中区以及部分教堂周边的王府井大街、世贸天阶、三里屯等商业步行区,各种商店都提前装饰好了彩灯、圣诞树,贴上圣诞主题的窗花。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既享受着绚丽的灯光、热闹的气氛,也享受着商家的“圣诞式销售”。
  即便是街头卖水果的小商贩,今天也选择以圣诞节为卖点,推出了“平安果”。相比平时5—6元一斤的价格,经过包装和赋予祝福意涵的苹果此时便摇身一变,达到了一个10元的高价。不过这依然吸引着路人的购买,而这样做只是为了图个“吉利”,让自己来年“平平安安”。
  当然,圣诞气氛最为浓烈的还是“教堂”。据了解,王府井教堂、宣武门教堂今晚都是“人头攒动”,而位于海淀区的海淀堂也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目测有上千人。

  购物狂欢大于宗教意味
  “我并不了解圣诞节的‘含义’,只是觉得今天很有节日的热闹气氛,所以就和朋友一起加入了过节的行列。”对于为什么要过“平安夜”,在朝阳门从事电信行业的李先生这样告诉笔者,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笔者在新中关、新光天地等商场随机采访时发现,大部分顾客并不了解圣诞节背后的“宗教意义”,他们来这里过节是为了寻找好吃的食物、有折扣的商品以及联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不过,也有部分的基督教徒表示,自己和家人的圣诞节过得很“传统”,完全按照基督教的模式进行。“因为对我们来说,圣诞节是仪式性很强的节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基督教信仰者袁同学告诉笔者他对圣诞节的理解。

  填补空虚还是释放压力
  “圣诞节在西方本身是一种宗教节日,不过来到中国之后这种文化意涵似乎变浅了,大家更在意它形式上的‘热闹气氛’。”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认为,当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消费狂欢”的阶段,无论是“双十一”、“双十二”还是圣诞节、跨年夜都是一个消费的契机。
  “这是当下不少中国人填补精神空虚的一种方式,似乎说明很多人在忙碌中寻找不到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意义。”

  不过,也有其他学者表达了不同看法。一位社会学教授表示,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平安夜”这样的时间节点进行聚会狂欢是一种“释放压力”的选择。“当下,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放松。他们迫切需要寻找聚会、消费购物的理由,而圣诞节刚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

標籤: ,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