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小確幸很美好,但別只是一個美麗包裝紙

2014-06-14  Ÿ關鍵評論Ÿ 李展鵬

尋找幸福怎可能有錯呢?的確,要去批評別人享受生活中的幸福 ── 而且是「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似乎是無理的。這是個自由社會,我們要尊重個人選擇。然而,當某件事變成一種現象,甚至是一種意識型態,那就不一樣了。

近年港澳掀起「台灣風」,我們喜歡台灣沒有被連鎖企業攻陷,到處有街坊小店與美食攤販;我們羨慕台灣是容得下文化的城市,大小書店與獨立咖啡店充滿文化氣息;我們羨慕台灣的都市化沒有抹煞人情,台灣人仍保有熱情善良的氣質。港澳人愛台灣,原因之一就跟小確幸有關。

近幾年,港澳人有這樣的覺醒:一個地方的發展,不必像香港變成擁擠的大都會,也不必像澳門變成擠滿旅客的賭城。我們在台北找到的是一種「城市小確幸」──在一個大城市仍存在的一絲一點美好小事物。對我們來說,台灣是個「小確幸之島」。在台灣,你不必擔心像在大陸時常遇到騙子,你不必擔心像在香港隨時遇到一張臭臉,你不必擔心像在澳門被賭場包圍。

然而,儘管如此,小確幸卻仍是個不得不反思的課題,尤其當它的背後有複雜的政治經濟脈絡。首先,它往往是消費的。儘管村上春樹最初提出的小確幸跟消費無關,但它先天的「尋找個人快樂」傾向卻令它容易被消費活動所收編,成為一個個消費項目,甚至是一種促銷術:百貨公司大減價是小確幸,吃到美味料理是小確幸,趁外匯低出國旅行是小確幸,甚至是買到「便宜的」豪宅都是小確幸。(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另外,小確幸亦是不談社會結構的、去政治化的,那恰恰跟世界公民意識相違背。村上春樹曾用以下例子說明小確幸:把洗好的內褲摺好然後放在抽屜中,以及在激烈運動後喝杯冰涼啤酒。作為小品散文,這樣寫並無不妥,然而,當小確幸成了全民風潮,問題就來了:如果這些內褲是來自血汗工廠的呢?如果那杯啤酒的生產涉及不公平貿易呢?


今天,太多消費活動可能牽涉社會不公:吃美味的三杯雞是小確幸,但你吃的雞生前可能在極度惡劣的環境生活,牠一輩子的活動空間不超過一張A4紙的大小;在海洋表演中被海豚親吻是小確幸,但被圈養的海豚可能一直遭受不人道對待;手持最新款手機是小確幸,但這手機可能是由已經自殺身亡的富士康工人製造的;用一本可愛的文創筆記本是小確幸,但那紙張可能是來自某個沒有環保法例的國家的森林;享用咖啡是小確幸,但在中美洲種咖啡豆的農民可能連百分之一的利潤都分不到……。無處不在的小確幸,很可能掩蓋了無處不在的社會問題。(經刪減/958)

標籤: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