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台灣「藍二代」的弱點

台灣「藍二代」的弱點
亞洲週刊  2015年1月10日 第29卷 02期   徐宗懋

儘管台灣已建立民主社會,但政治世襲現象仍不可免。以美國為例,下屆美國總統很可能是小布殊的弟弟、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殊,跟前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對選,如此,過去二十年美國總統基本上只由兩家人選來選去,民主傳統深厚的美國猶如此,遑論台灣。

雖然如此,台灣「藍二代」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有一些共同點。他們通常是很好的行政事務官,或者是很好的幕僚長,但卻缺乏政治領導能力,缺乏群眾魅力,缺乏豪情與魄力。

以台北市長郝龍斌為例,他做完兩屆台北市長,沒有在職的問題,最有條件成為下一屆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但有關下屆總統候選人的推測,鮮有人提到郝龍斌。為何如此?主要是他民調滿意度實在太低了,低到沒有人會去考慮他。郝龍斌市長任期,並沒有太大的錯誤,為什麼滿意度那麼低呢?答案只有一個,因為郝市長實在太沒有吸引力了!一個政治領袖,首先要能提出明確的總目標,讓人們對未來抱著希望,也要能識人用人,組織能幹的工作團隊,鼓舞大家的士氣和信心。政治領袖必須能夠展現智慧和勇氣,帶領大家一起奮鬥。在這種要求下,郝龍斌差遠了!他無法陳述一個完整的概念,缺乏群眾的親和力。他用的局處長,無法予市民任何印象。比起陳水扁和馬英九,郝龍斌是最弱的一位台北市長。

既然如此,為何台北市民當初要投票給他呢?道理很簡單,就是擔心如果民進黨人擔任市長,恐怕連正常的日子都沒得過。郝龍斌或許能力太普通,但他主要的角色就是坐在那裏擋住民進黨上來。這正是絕大多數北市藍營選民的思維,這種感受無疑很委屈、很無奈,為了不讓民進黨上台,被迫投票給能力普通的「藍二代」候選人(郝龍斌是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的兒子)。問題是,這一次北市市長選舉,許多藍營的下一代,甚至這一代,決定不再忍受,決定不再犧牲自己的福祉,把票投給無黨籍的柯文哲。

馬英九比郝龍斌的群眾親和力要好一些,但也有類似的問題。他不敢提出國民黨傳統的政治總目標,即建立統一、民主、均富的中國,因為害怕被民進黨貼上「賣台」的標籤。然而,追求民主擴大台灣的軟實力,進而統一人心改變中國,為何有「賣台」之虞呢?為何要接受統一就是被北京併吞的邏輯呢?為何不敢和台獨爭取政治、文化、教育的話語權呢?這應是身為中國國民黨主席以及中華民國總統的基本責任。馬英九紀念辛亥革命,卻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紀念黃埔建軍,卻不敢主張統一,難道黃埔建軍不就為了要統一中國嗎?至於紀念抗戰,又擔心影響和日本的關係,如此,自然失去了支持者的敬意,甚至讓支持者感到被愚弄。

馬英九說,他的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並解釋這是台灣民眾最大的期盼,問題是,政治領袖要提出國家總目標,發出道德感召,帶著人民克服難關,創造美好的未來,而不是用機會主義的態度來媚俗。更糟糕的是,馬英九常會為了避免台獨的抨擊,刻意做出討好的姿態。例如,他以總統的身份向日本殖民主義的象徵八田與一致敬,以為這代表了社會和解,實際上卻喪失了中國人的基本立場,深深傷了藍營群眾的情感。簡單說,「藍二代」普遍缺乏思想格局,不理解意識形態、政治道德和政策三者之間緊密的關聯,碰到壓力很容易退縮,如此,政敵不感激,支持者也瞧不起,變成四不像。

弱點源於其成長的模式

「藍二代」的弱點源於其成長的模式,他們在學校裏都是優秀的學生,家教甚嚴,獲得豐富的教育和經濟的資源,在國內外取得高學歷,返台後受到父輩支持,立刻有一個不錯的生涯發展起點,擔任大學教授、首長的秘書,或者直接選上立法委員。他們循規蹈矩,擅於寫公文,協助制定政策,是很好的事務官,但沒有受過困難時代的磨鍊。在大環境變得不利於己時,他們不知道如何從零去創造資源,如何設定議題,說服群眾,正面和對手辯論,達致逆流而上扭轉局面。當他們變成部長時,可以制定很好的政策,卻沒有能力處理群眾政治性的反應,這是「藍二代」普遍的現象,跟民進黨激進的表現,恰巧形成鮮明的對照,台灣選民也就在這兩種政治風格中定期地更換政府。(1,591)

標籤: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