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內閣可以端出的政績
毛內閣可以端出的政績
2014年12月21日 04:10
林嘉誠

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已達40%,估計仍會持續下降,主要產油國包括美國大量出產頁岩油,OPE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也相互較量,沒有減產意願。俄羅斯等仰賴石油輸出的國家,首當其衝,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人民搶購貨品。國際金融市場也受波及,一些基金債券無人問津,美國等優勢國家政府公債成為熱門商品。油價起伏本來就充滿政治及經濟意涵,此次國際油價問題,背後更有不少政治角力痕跡,美國與OPEC國家、美國與俄羅斯更是赤裸裸對抗。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98%能源仰賴進口,每年石油等進口高達300億到400億美元。國際油價下滑對台灣而言,當然利大於弊,除了中油、台塑兩大石油進口公司盈餘增加。
台灣電力生產,7成左右仍以天然氣等為主,成本驟減,盈餘大增。台電帳面盈餘達200億元,扣除相關成本約有90億元,新科行政院長毛治國指示,要回饋給消費大眾。經濟部及台電主張配合立院審查電價費率調整標準,一併考慮,國人多數支持因應成本變動,石油價格及電力價格均宜充份反映成本,大幅度降價,給予人民小確幸。此次國際油價大幅下降,政府反映成本,對企業、消費者均蒙受其利,中央銀行彭總裁認為,可視為一種減稅,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主張企業應藉此提高薪資。
油電係不少廠商重要生產因素,除了直接影響消費大眾,更間接左右民生用品價格。馬英九總統兩年多前,提高電價政策,最大後遺症即是造成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少物品價格隨之調升。台灣經濟成長有限,人民實質所得不升反降,所得分配差距拉大,新貧階級增加。中下收入人民對於物價波動特別敏感,包括收入不多的年輕族群。
台灣自足能源偏低,包括太陽能、風力、綠能等再生能源,雖然推動多年,卻成效不彰,生產成本偏高,缺乏誘因。人民習慣低價政策,未有節約能源意識,目前又談核色變,中止核能發電聲音與日俱增。民主政治之下,執政者如果缺乏遠見、魄力,只考慮選票,包括能源、水資源等長期規畫的研發生產,均不敢主動觸及。即使了解問題癥結及可能後果,仍百廢待舉,行政首長、常任文官、公營企業負責人、國會議員均責無旁貨。
此次國際油價大跌,對台灣而言是難得的契機,有人憂心油價崩盤,恐爆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台灣基金投資人慘賠,替代能源開發速度更緩慢等。當然這些可能現象值得正視,可是利大於弊,對於物價穩定、貨品成本下降、消費大眾受益、企業盈餘提高、GDP的增加均有助益,深具政治經濟意義。新內閣在人民不看好之下力求表現,此時可以展現佳績。經濟部能源局、中油、台電,務必要有宏觀的角度,從國際政治經濟及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的角度,提出具體因應政策。
有人主張國內油價電費降低到一定水平之後,將部分欲降價額度併入能源研究發展基金,俾能加速能源技術、替代能源等研究,推廣綠能產業、擴大內需等建議迭起。新任經濟部長義無反顧,扮演真正財經政務首長的風範及角色。(作者為大學教授、考選部前部長)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